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會發問比會解答更重要

說在前面:
    這一篇文章的設定閱讀對象似乎是師長,但也可以是學子。在看似陷入鋪天蓋地的考試壓力時,你能否成為自己的掌舵人?看看這篇,也許能找到一點方法。

作者 / 李偉文

    雖然每個人都了解未來的世界會跟現在不一樣,也知道現在所學的知識,大部分很快就會被淘汰成為屠龍之技(比喻技術雖高,但無實用價值),但是我們還是為了考高分,要求孩子將心力放在背誦、記憶標準答案上。
    這也形成了台灣社會相當普遍的現象:那些在國中、小很會考試的孩子,進入大學或研究所時,創造力或研究能力方面,往往比不上在國際研究評比輸給他們的孩子。
    因為想像力與創造力需要的是多元思考,需要能跳脫標準答案限制,找出最多的可能性。在快速答題的訓練中,養成孩子只重視追求「是什麼」的習慣,久而久之就不懂得問「為什麼」,也沒有耐心與好奇心去探索「為什麼」背後的宇宙萬象了。
    進入資訊爆炸時代,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創造力與想像力卻愈來愈重要。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快速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會限制孩子的思考力,要從平常生活中找機會讓孩子保有豐富寬闊的想像,而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讓孩子願意提問題,也有能力可以提出問題。
    但是,讓孩子有能力提出好問題,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在教室或家庭生活中,是不被鼓勵的。雖然理論上,老師知道要鼓勵學生多發問,但是為了趕進度,為了考試成績,孩子如果真的敢在課堂上不斷發問,相信很快就會變成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恐怕會被請到辦公室開導。而家長往往也沒有時間好好引導與回應孩子的問題,往往會為了節省時間,而快快的給出標準答案。
    長久下來,孩子就不會提問,也不敢提問了,更糟糕的是,最後連願意提問的好奇心也一併喪失,也失去了探索世界的熱情。
    我觀察到台灣大部分的孩子,中學以後就逐漸失去了好奇心。懶得發問的結果,也代表了懶得去思考,只希望快快知道標準答案,然後趕快把它背下來好應付考試。
    其實就算在學習某個特定教材內容,透過提問的主動思考,才是有效學習的關鍵。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段課文後,要試著問自己:「這一篇究竟是在講什麼?我應該從中學到什麼?它可以應用在什麼地方?」甚至變換角色問自己:「假如我是老師,必須從這段課文理出兩個題目,我會怎麼出?」
    即便花同樣的讀書時間,只要願意提問,就能化被動為主動,頭腦也才能真正的思考,學習才能記憶深刻,以後也才能夠活用。
    任何有效果的學習,都包括了態度與能力這兩項重要的因素。
    讓孩子願意耗精神腦力來發問,這是態度;讓孩子能夠提出好問題,這是能力。要做到這兩項不容易,若我們想培養出未來所需的人才,就一定要朝這方向去努力。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總覺得何老師不只是八資優孩子們的精神導師,也是我們這些家長的精神指標,每次教孩子遇到問題或感到焦慮時,看看何老師的e-mail或看看班網上何老師貼的文章,總是能解除這些疑惑,謝謝老師。傑媽

Unknown 提到...

謝謝您的肯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