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善用理工腦,學會說九國語言

作者 / 李宜蓁(摘自親子天下)
    蔡秉諭今年三十歲,念的不是外文系,沒有在全美幼兒園和外師的環境中長大,更非從小英語就嚇嚇叫的多語天才兒童。他從小喜愛科學、對數字敏感、愛好分析研究事物背後的原理,高中時期為了想看懂日本動漫《棋魂》開始自學日語,理工腦強大的他,是在考進第一志願台大物理系,才逐漸發現自己也有「語言魂」。
    跟一般人學英文的歷程一樣無感、沒成就,國一時蔡秉諭開始無盡的背單字、寫克漏字跟文法練習,背了一千個單字,考完就忘一大半。學了多年英文,等到真正跟外國人對話時,蔡秉諭形容好像在考中翻英,腦中先有一句中文、再翻成英文,英文成績始終還可以,但用起來就是一個字「卡」,「為什麼有些外國人不管是來讀書或工作,都不用去上中文課,講中文卻能那麼順暢自然,難道他們都是語言天才,而我們很笨嗎?」

歸納法,找到學英文竅門

    大二時,蔡秉諭跟著多語言同好謝智翔等人創立「多國語言交換社」,終於挖掘到學語言的那把金鑰匙,證明「我們不笨、只是沒用對方法學」。
    這群多語言神人,透過自身的豐富學習歷程,加上學術探討後的大發現是:只要跳脫過去學英語的傳統方式(毫無脈絡的上課、背單字、背文法)、創造生活化學習環境(利用志工服務、交換學生、廉價航空機票、寄宿家庭到國外深度旅行,或在台灣找外國人長期交換語言)、找到自己的動機(如想看懂日本動漫、想唱浪漫的西班牙情歌)、克服心理障礙(害羞、怕犯錯、發音不準、抗拒改正),學語言會像是學騎腳踏車一樣,一旦會了就不容易忘,人人有機會成為語言達人。
    「能自己覺察到是否找對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優勢能力,」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在看了蔡秉諭的學習經驗與歷程後指出,他對周遭事物的好奇與探索性格,加上喜歡旅遊、觀察跨文化差異的特質,再搭配上自己原本就善於歸納、觸類旁通的理工人優勢,都再再讓原本學起來沒成就的語文智能,得以跟隨自己的強項一路茁壯。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提醒了父母與孩子,「別輕易設限,以興趣帶領,將更有助於孩子的弱勢能力發展」。
    退伍後,蔡秉諭趁著找工作的空檔,到東南亞移工報《四方報》當志工教中文、順道學越語。 每週五天、每天一小時的中文課後,換越南朋友教他越語。他一開始幾乎跟不上,後來跟越南朋友一起生活、旅行、參與節慶,被迫一定要用越語溝通, 回家再努力聽越語新聞、看電影、連續劇及小說,密集學三個月之後,越語成功內建到他腦袋,變成一種不需中文轉換、像水龍頭一開水就來的語言能力。
    被朋友喻為「多語言神人」的他,到目前為止精通英語、日語、越語,學過韓語、泰語、印尼語、俄語、廣東話跟法語,這九種語言都不是只會皮毛的「你好嗎」、「我來自台灣」這些基本問候語,而是日文檢定一級、能從越南人講話腔調分辨他來自北越還是中越、在印尼當背包客旅行時,口音溜到被誤認成當地人。

愛旅行,將學語言跟旅行結合

    從小熱愛旅行的他,將語言跟旅行做了雙向完美結合,學了印尼語就想去印尼看看,或反過來,想去泰國的行前準備絕對是花時間學泰語。多語能力,讓他的旅行益發精采,也更激發他與人溝通的欲望。
    蔡秉諭第一次去越南,為了幫越南朋友送東西回家找不到公車總站,他到換匯櫃檯用越語問路,櫃檯小姐不是馬上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驚訝轉頭跟隔壁的人說:「ㄟ,你看,他竟然會說越南話耶!」他也曾在河內幫兩名中國背包客做翻譯,讓他們順利換到越南盾繼續旅行。有時遇到也是語言同好的當地人或者背包客,更會出現「蔡秉諭說泰語、泰國人答英語」的雙軌平行對話時空。
    物理系畢業的蔡秉諭,並非從小就展現語言「天分」,一開始學語言只是好玩,現在竟成為靠語言吃飯的自由譯者。他始終謙稱自己非「天才」,只是幸運找對方法,也十分感謝多語社團同好的互相啟發支持。
    然而學語言終究得靠自己,「同好可以在我遇到瓶頸時推我一把,但是沒有人可以幫我鼓起勇氣、幫我不怕害羞、幫我願意去接受陌生的東西、不去抗拒。」學語言過程帶給蔡秉諭的不僅是「語言本身」,更珍貴的「副作用」則是增強了他不怕犯錯、身段放軟、勇於改正、吸收新知的特質。

用多元智能幫助學習,蔡秉諭這樣做:
1善用強項(分析、邏輯能力)去學相對弱項(複雜的文法)。
2透過自省能力,覺察並歸納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善用人際力量,成立社團共同成長。
3結合語言跟自己的興趣(旅行),學習動機更強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