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按下自動摧毀鍵

新聞:
台北時間上午6:22,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的天鵝座運輸太空船(Cygnus),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位在維吉尼亞州的瓦勞埔飛行中心(Wallops Flight Facility)升空,6秒後便爆炸墜毀。
這則新聞的更多說明及影片,請點連《火箭升空爆炸 NASA補給沒了》。由於這篇新聞,有了下面這篇文章──

【聯合報╱王文華】2014.11.05 02:43 am
        美東時間十月廿八日晚上六點廿二分,「天蠍座」無人火箭發射,兩秒後,底部冒出火光。四秒後,指揮官按下自動摧毀鍵,火箭在空中爆炸。
我在這則關於失敗的新聞中,看到成功的關鍵。

第一,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成功。承接這次發射任務的「軌道科技」公司曾有兩次成功發射的經驗,但這次仍失敗了。另一家民間火箭公司「SpaceX」(由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所經營)曾有四次成功經驗,今年八月也發射失敗。這些數字說明成功不單靠個人的天縱英明,而像發射火箭,還要靠複雜的外界因素。越困難的任務,天縱英明的重要性越低。所以想持續成功,還是得保持謙遜、步步為營。

第二,失敗後不必杯弓蛇影。這不是「軌道科技」第一次失敗,二○○九和二○一一年,它曾兩次搞砸NASA的衛星發射。但它其他的成功,讓NASA仍願意委以重任。NASA發言人說:「我們不需過度反應。這次失敗對未來的太空任務沒有影響,但讓我們更自覺這任務並不容易。」同樣有失敗經驗的「SpaceX」也不退縮,穆斯克仍做著大夢,公開宣示有一天要帶人類去火星殖民。對比他們的平常心,我們台灣人認為失敗可恥應全力避免,越成功的人出手越小心,創新自然就被壓抑。

第三,有自毀的機制和勇氣。我好奇按下自毀鍵的指揮官那十秒鐘的心理狀態。他應該是遵循SOP,但真正按下那個鍵也不容易。八月「SpaceX」發射失敗,甚至不需要人為決定,火箭偵測到問題,廿秒內自我摧毀。把這原則運用在人身上,遇到問題時,組織和個人是否有認賠殺出的機制,和決心?或者是繼續鄉愿、歹戲拖棚,最後造成更大的災難?

第四,學到教訓,重新來過。不怕失敗,不是因為擺爛,而是因為願意檢討,敢於重來。「軌道科技」在意外發生後說:「發射火箭是困難的任務,每次成功和失敗,都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我們會找到出事的原因,修正,再度飛行。」而十月卅一日剛發生試飛意外的「維珍銀河」創辦人理查布蘭森也說:「我們會從錯誤中學會改善安全和性能,然後一起繼續向前行。」

        「天蠍座」火箭爆炸一天後,科技創投「創新工場」的董事長李開復在台北演講,提到台灣的創業環境的「病情」,今年沒有好轉。

        我不禁把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猜測台灣在創業,甚至整個產業創新的問題,都跟上面這四點有關。不管是政府、企業、個人,我們是不是太倚賴過去的成功、害怕目前的失敗、沒有機制和勇氣自毀,也沒有學到失敗的教訓?

        八月「SpaceX」火箭自毀時,穆斯克在推特上輕描淡寫:「火箭的三個引擎自毀,沒有人受傷。火箭很難搞。」解決台灣創新、創業的問題,就像火箭一樣難搞。也許改善「病情」的方法,是自毀一些引擎,然後重新發射。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