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愛的補習

說在前面:
作者的主題是“愛的補習,想分享這篇,為了“愛”,更為了“補習”。

愛的補習
蔡穎卿    2016.03.26. 聯合報 
雖然從未送兩個女兒去上補習班,然而,我認為自己對「補習」是非常有經驗,並透徹了解其中的意義。

就字面上來看,「補習」就是「補救學習」的意思;凡是同在一個學習團體或某種社會應有的教育程度上沒有趕上進度的人,就需要補習;所以,我們有「補校」給因故失學或輟學的人補上國民教育的程度。從這一點來分辨,「補習」的意義與今天孩子們「上補習班」並非同義詞。我之所以強調這件事,是因為看到太多的父母送孩子去補習班是基於怕他們不能管理時間,或期待他們超前學習。混淆兩義,反而錯失學習應有的檢視。

帶兩個女兒在不同國家受教育的十二年中,我常要面對孩子每到新環境就得補救課業的事實。我們幫助孩子的方法並非外出尋找他人代替教導之勞,而是一方面與他們討論該如何加強管理自己的課後時間,及善用假日分段自修其他人已經學過的進度;一方面幫忙尋找自修需要的資源。有時候,我們夫妻也必須加入輔導的行列。比如說,兩個女兒的中文就得由我教導,先生也曾在女兒們的高中階段,輔導她們的化學與微積分。另有些專業的科目,孩子們落了進度,自己要求幫助後,課堂老師會單獨輔導,以求儘快讓學生「趕上」全班的進度。我記得大女兒在高二從曼谷國際學校轉入新加坡美國學校時,因為不曾寫過資料小論文(DBQ Essay),老師就曾在新學期的前三個星期中,每天要她課後留堂,特別緊密地輔導這項練習,而後順利趕上進度;記得那個學年結束,她還拿到這個科目的特優獎。因此,父母不需要為孩子需要補習落後的進度感到緊張或失落。

需要補習的人,缺的只是別人已受教,而自己遺漏的部分,不見得因此就會永遠落後。但如果進度並未落後,卻眷戀補習的成效,就得在學習上付出「依賴鞭策」的代價,我認為這才是一個人在學習上真正的損失。要了解獨立學習況味的人,要先擺脫受升等、考試鞭策,才能歡喜地「終身學習」。

我能以這種想法了解所有知識與事務的「缺漏學習」,是源自於自己既要工作又要理家,時間永遠不夠,進度經常落後。但我兩樣都深愛,又一心想盡力兼顧,於是,對於愛的功課,我就永遠都在「補做」某些不能在正常時間完成的事物。

「補」對我來說是一種時間管理的概念,也是最紓壓的生活方法。

我因為「有補」而得到寬鬆的感覺。自己知道能利用其他時間把未能動手或未能做好的工作補起來,仍能盡到責任,生活品質如常,這就讓壓力得到釋放。一個星期中,如果工作太忙,家中總會有未能經營完善的事務與氣氛,我利用休假日來補,絕不讓擔心或遺憾愈積愈深。

就如每年暑假到來之前,我總會在心裡計畫一下,希望在孩子功課比較輕鬆的長假日,自己多帶他們讀些中文,補上平日裡較為短暫倉促的親子共學,也會與他們實作更多生活家務。這就是我們家一直都在進行的「補習」。

在演講中,總有母親提到,因為要上班而未能把家庭照料得如專職母親一樣周到,話語中顯露出對親子相處不足的遺憾與自責。我分享自己的經驗,勸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不可改變的狀況。自二十七歲起,我每天都在工作與生活中兩頭忙,在二十幾年的經驗中,我得力於一種不自我限制的心情,設法補救不足。

對於上班時間正常的父母來說,利用七天中休假的兩天來補平日未能完整的親子相處,是最有效的方法,不一定要徘徊在「繼續工作」或「回家照顧」孩子的掙扎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條件與選擇,我深知家庭之愛也應該在靜心審視時間的調配中,補救學習!

也許,你無法日日在夕陽餘暉之下帶著孩子去收衣服、教他們疊衣套襪,一如我們慣見的慈母身影。但不要忘了,太陽在假日也一樣溫暖照人,我們所羨慕的幸福同工,是可以隨時開始的,愛是可以補習的。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五十九倍。 —— 雷巴柯夫

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 魯迅

眼熟嗎?上一次成績單上送給各位的句子。
複習時間不夠?你只是用“時”計算時間,把零碎時間用來玩耍。
如果能有找出玩耍時間的精打細算法,怎會找不出用功的時間?

哪裡有天才?你只是看不到你在玩球時,別人在追求精進,即使“別人”近在眼前!
如果能看清別人不是動作慢,是務求實在,怎會不知道反求諸己?

更可悲的是,對在你眼前的文本,除了「完成」別無所求,不問學理、不計成效,若不在你眼前,即使空白一片,也想不起它的存在。這是甚麼樣的學習態度?

永遠在事前用「期望」而非努力,來讓事情變好;每到事後悔不當初,「祈求」老天眷顧,讓結果不要太差;每當重新開始又重蹈覆轍。這是甚麼樣的做事態度?

資賦也許不公平,你比別人佔優勢,
但時間很公平,每個人都一樣多;老天也很客觀,只幫助自助者!
而且,想清楚,你做的一切是為你自己,結果是屬於你自己,你唬弄誰呢?

南極萬年冰棚消融

    冰棚是冰川從南極流向大海的守門人,沒有冰棚,冰川會更快進入海洋,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近年全球暖化加速,南極冰棚目前情況如何呢?相關內容請見《南極萬年冰棚消融》、《南極萬年冰棚將沉! NASA估5年內就融解

來源:NASA Goddard Photo and Video

南極冰棚下的顛倒世界

    科學家鑽過數百公尺的冰層,發現南極冰棚下,低溫、高壓、黑暗、「不適合居住」的環境中,發現了複雜的生物,例如海葵,這些海葵奇特的是並非長在海床上,而是身體埋進冰棚的冰裡面,上下顛倒生長,這項探勘計畫的發現,顛覆了人們對地球上某些絕境無法孕育生命的印象,太空中其他行星和衛星等過去認為不適合生存之處的印象,可能也需重新修正。
相關文章:《南極冰棚下的顛倒世界》,要閱讀全文就要找這一期的科學人雜誌了。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震撼4分44秒 北大女大學生讓整個中國沉默

身為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光生活都忙不完了,哪有能力管到國家命運?是這樣嗎?
請好好聽聽九零後的劉媛媛怎麼說,希望十年後,到她這個年紀的你們,依然記得這席話。更希望的是,到她這個年紀的你們,有自己的讓社會好一點點的方式!

2016-04-07 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潛伏在宇宙四處

過去會以銀河在擁擠處相撞、融合,來解釋銀河間黑洞的形成與擴大,但來自台灣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物理學教授馬中珮團隊,卻發現了位處星系邊緣、超過太陽質量 170 億倍的超大黑洞,顛覆過去天文學對黑洞的既定認知。馬中珮表示,這次發現的是個約有 100 億年歷史老黑洞,雖然剛形成的時候規模較小,但年輕時一定很活躍,可能是以其他方式吸收質量,或是吞噬了許多鄰居,才會如此肥壯。

相關內容請點閱這篇網路天文館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潛伏在宇宙四處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代表人類出征火星,只能活90天的機會號已經堅持了12年

opptunityrover1

《火星任務》非常好看,書中有一段情節是火星風暴造成太陽能板充電不足,增添了主角抵達目的地以便獲救的困難,現實中的無人火星探測車要執行任務,也會遭遇一樣的困難,一旦太陽能電池板被塵土覆蓋,能量來源就將只剩下探測車內部的化學物充電電池,當電量耗盡之後,火星探測車就會關機,之後能否再次與火星探測車取得聯繫就將成為未知數。

 NASA和火星探測車的研究及製造者 JPL(噴氣推進實驗室),最終為機會號和它的雙胞胎勇氣號選擇了加大化學物充電電池來保證 90 天的工作時長。但真正開始運行之後,事情卻發生了轉機,結果是截止去年(2015) 7 月 15 日(第 4189 天),機會號已經足足走過了42.45 公里的路程,成為有史以來走過最遠路程的外星無人探測器。發生了什麼事?勇氣號怎麼了呢?看看這篇--

不可超越的自然極限

速度再快,也快不過光速;尺寸再小,也小不過普朗克長度;溫度再冷,也冷不過絕對零度;看得再遠,也看不見宇宙的邊界。為什麼自然界存在著這些不可超越的極限?這些極限又描繪了哪些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
2012年的《科學人》邀請專家針對這四大自然極限撰文。點連這篇《不可超越的自然極限》,可以看到一小部分文章,有興趣,再去借來看。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汪洋中的氣候難民?

氣候變遷造成的現象之一是海平面上升,於是許多國家與國際援助組織忙著興建防波堤等設施,想幫忙貧窮的島嶼國家避免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但那是他們需要的嗎?

以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為例,缺乏科學知識、錯誤的媒體報導、不當的國際金援,不僅無法幫助他們解決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更可能害了他們。

看看這篇《汪洋中的氣候難民?》(共2頁)

如果地球上所有人同時起跳會怎樣?


地球上所有人肩並肩站著,會占掉多大的面積?一起起跳又如何?會地震嗎?
反過來想,相對地球而言,人類雖然微不足道,但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可保證了我們不會作虛功呀!
不過,影片中翻譯有一點小錯誤,是在地震對地球自轉的影響那一段,自己聽聽看,相關知識的參考文章--
為什麼地震能加快地球自轉?
地球自轉為何減少1.6微秒?

拒絕中國!郭家兄妹堅持把台灣生菜賣到全世界

記得台灣這個香蕉王國的國際對手都樂公司,是如何將香蕉經營得如精品一般嗎?當時那一系列的討論中,有同學提出一定要經營成國際化的大公司嗎?不能是在地經營嗎?

看一看這篇《拒絕中國!郭家兄妹堅持把台灣生菜賣到全世界

一樣的是面對看天吃飯的農業,穩定供應量與高品質是兩大關卡。靜宜大學財金系畢業的郭淑芬和兩位哥哥回家鄉後,用十年時間,架構起萵苣王國,靠的是細緻管理與嚴謹流程,不斷地嘗試和修正每個環節。

「我們組織農戶串成供應鏈,透過事先計劃,預測要種多少東西才有辦法在預定時間,穩定供應給客戶,」郭淑芬說。每年七月底,她開始接受廠商訂單,從預訂量再回推栽種數,讓每一顆萵苣都「名花有主」。

但要穩定供貨,又要符合品質要求,農藥用量是重要因素,而人始終是系統裡的最大變數。年輕又非農學背景出身的郭淑芬,面對務農一輩子的農友,是如何做的?

想藉著這篇讓各位看到的是 -- 
傳統行業需要新的知識能力加入,才能走得穩健,
還有,當概念對了、理想有了方向,不是大公司也可以作到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