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低碳的未來

巴黎峰會,各國協議了抑制全球暖化的程度,需要瞭解的是各國做出了哪些減碳承諾?未來能源消費將有何種趨勢?--  《台灣必須面對的低碳未來

核電議題吵嚷不休,但面對必須維護與永續發展的地球環境,問題是不是該換成“如何做到低碳未來”?
來看看其他國家運用科技做到了什麼--
這篇文章並未全文刊載,後續文中還提及:
攤開德國的電費單一看,發現向電力公司買電的成本只佔25%,電網使用費23%,再生能源附加費佔了21%,其他是林林總總的銷售稅、電力稅等等。這些附加費,是德國用來補貼再生能源投資以及工業部門的。
也就是說,想要環境好就必須多付成本,達到以價制量的效果
。一份美國報導指出,德國家庭平均用電量只有美國家庭的三分之一。
不過,要說德國人節能減碳,價格是主要推力,卻不盡完整。
德國人在想什麼?出生於德國科隆、長年旅居法國的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八三年在巴黎創辦能源資訊中心WISE-Paris,同時也是首爾國際能源顧問委員會召集人、首爾市長朴元淳的減碳顧問。
低碳生活,第一件事不是省電
「德國人選擇過低碳生活,出發點不是省錢,而是對於人和環境永續的重視,」施耐德說。他強調,最根本的能源問題不應該是節省用電度數,而是能否以有效率的方式讓人們享有能源服務,包括煮食、通訊、照明、保暖、消暑以至交通等。
施耐德強調,德國能源轉型之所以能發生,並引領企業轉向,就是因為廢核政策與時間明朗,讓企業與個人咬牙投資。
最困難的改變是觀念的反轉,基於對人類未來福祉的信念,我們認為低碳生活不是選擇,而是一定會發生的未來,」他肯定地說。

還有《抓住CO2 做成睡不垮的床》、《手機充電 曬太陽就行了》這兩篇文章也都並未全文刊載,但希望點出的觀念是:不要只是說「不要什麼」,那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一起想想「可以怎麼做」,並付諸行動吧。

當期雜誌還有許多相關文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相關科技發展、問題或趨勢的人,可以把雜誌找來看,會了解更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