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3月初有小行星掠過地球

NASA預計,小行星將在下月掠過地球。(圖/東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3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兩年前觀測到一顆直徑約百英尺(30公尺)的小行星,命名為2013 TX68。科學家們預測這顆行星將在下月(3月)5日到達距離地球最近位置,距離約為17,700公里,這比月球距離地球近了約21倍。
    但是美國宇航局卻說此預測並非十分準確,由於小行星2013 TX68的精確路徑仍存在著不確定性,屆時最遠也可能與地球相距1400萬公里。因為這顆行星發現後的第三天便進入白晝天空,科學家們無法繼續追踪其軌跡。
    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關注相關新聞!

3月9日上午記得看看日偏食!

    注意注意:3月9日上午將發生日全食,臺灣地區可觀賞日偏食喔!臺北地區經歷時間約1小時55分鐘40.0秒,被遮蔽的日面面積約19.9%。可觀測時間從早上八點多到十點多,九點多是食分最大的時候。此次日偏食,是臺灣地區自2012年5月21日至今,將近4年來首次可見的日食景象,一旦錯過,可就要等到2019年了。
欲知更詳細情況請點連《3月9日上午,太陽被月亮咬一口

另外,木星恰好在前一天3月8日到達「衝」這個一年中最佳的觀賞時期。

特別提醒:
日食的觀測須非常注意安全,絕不可在毫無任何保護裝置之下,用肉眼直視太陽,因為可能會造成眼睛的永久損傷!

專注和專業

說在前面:
現在的你,需要做到的也是專注,進而專業!什麼是專注?什麼是專業?閱讀下文也許能讓你有所體認。但下文僅是節錄,最好看看原文《27歲台灣女孩,變身新加坡公司CEO的祕訣:專注和專業》,有真人實例的說明。

    今年27歲的艾兒莎(Elsa),她是新加坡公司的管理者、創業家、作家、部落客、講師,也是全國最大的新加坡工作生活社群團主。
    不過是四年前,她才剛從台灣的大學畢業,在廣告公司當AE,和多數職場新鮮人一樣領22K、24K,每天工作平均十二小時。而大三暑假,她不顧母親的強烈反對,去蒙古當國際志工,那次的體驗讓她明白,每個人都應該找機會離開一下自己舒適的環境,因為「離那個舒服美好的家越遠時,才能離自己的心越近」。
........

專注和專業,成就那份難以被取代的價值
    在討論個人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力的同時,我覺得自身的價值才最有保障,也最難被取代,而那個穩固的價值該從何而來?就是我到目前還在努力的目標:專注與專業。只有懂得專注的人,才能走得遠、爬得高。
........
一心一意地看待目標、勇往直前,就是專注
    我沒有風光學歷,但卻有機會在新加坡遇到許多哈佛等名校畢業的高材生;我無法在25歲時領到數百萬的薪水,但卻也遇到了許多23、24歲年薪就已經幾百萬的年輕孩子。我非常慶幸能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些新秀陸續在國際戰/職場中登場,他們好厲害,也都好努力。可是這樣的優秀與努力只是必要條件罷了,我發現,真正能令他們走到現在成就的推手,就是對待目標的一心一意
........
    這幾個朋友或許不是人人眼中的耀眼潛力股,但卻是我一直以來的人生導師,他們一心一意的態度,都會在我遇到層層關卡時一一浮現腦海,讓我在不知所措時靜下心來,回想這個人毫不遲疑把自己、把人生規畫都奉獻在建築裡的篤定神情,還有那個人為了夢想不惜放下身段與自尊的計畫,讓我最後確定自己的路怎麼走。可以說,他們就是教會我專注的老師。
........
    這時我才突然驚覺,原來我該要去除所有分神的事物,首要面對的事,應該是把這個平台與服務做到最好,提供給大家具有足夠產品力的特性,而非一堆噱頭的架空服務。也就是這個時候,我想起了過去那些朋友對於持續專心的毅力,是多麼難能可貴。後來,當我開始專注時才發現,要把一件事做好,其實並非如此困難!

專注到最後,就是專業
    有些人或許對那個「一萬小時定律」的理論抱有質疑,但在我見證了一些因專注而成功的朋友案例,就打從心底相信這個定理。一萬小時換算下來,大概就是整整五年做同一件事,或同一個領域的累積時數,進而轉換成全面性地了解自己所做的事,就可以算是專業了。
........
    「但到底什麼是專業?」有次我與廣告公司的老前輩聊天時問道。他以自己在廣告業待了將近二十多年的經驗回答:「不專業的人在做一件事時,會獲得100分的成績,也會獲得80分或59分的成績;但專業的人或許沒辦法獲得100分、甚至80分這種接近完美的成績,但他們可以讓自己在每次的表現都能有60分。所以說,表現優異的人不一定是專業,但是能讓自己每次表現都保持一定水準的,就叫專業。
........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科學家發現重力波

重力波

    國際科學家於2016年2月12日宣布發現重力波證據,證實了愛因斯坦 100 年前所做的預測,也是黑洞專家的英國天文物理學大師霍金表示,他相信這是科學史上重要的一刻。

    資助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負責人柯多瓦(France Cordova)表示,「如同伽利略首度把他的望眼鏡指向天空,這項對天空的新觀測,將會加深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引發超乎預料的發現。」

引自《科學家發現重力波 霍金:科學重要一刻》-- 關於此一發現的簡單說明


圖片來源:LIGO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用數學方程式來描述了重力與時空的關係。從此重力不單只是兩個物體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可以用時間與空間的扭曲程度來表示。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出發,可以推導出許多特別的現象,例如黑洞,重力透鏡等結果。

引自《愛因斯坦預測成真:首次偵測到重力波訊號》-- 說明重力波、偵測原理及結果

01_new_wave.adapt.590.1 
   愛因斯坦1916年首次假設「重力波」,這是他的廣義相對論中最為矛盾的部分之一。「重力波」在極端活動中產生,例如相撞的黑洞、合併的中子星、或是爆炸的恆星,這些活動充滿能量,十分激烈,足以扭曲「空時」(spacetime),導致空間/時間延展與收縮。

    但是,你或許可以想像,這些改變並非一般常理可以說明。否則的話,我們將會看到時鐘走動不一致,地景一直在伸展與壓縮。然而,「重力波確實正在穿越我們,」加州理工學院LIGO小組領導人艾倫・溫斯坦(Alan Weinstein)表示,「我以左臂打賭這是真的。我是左撇子。」

    這意謂這些強有力的波掃過地球,其作用恰如其分地非常難以偵測。「空間的延展與收縮瘋狂地小,」溫斯坦表示。他指出,針對相距一公尺坐下的兩人,穿越的重力波可能改變兩人之間的距離僅僅10-21公尺,也就是質子直徑的百萬分之一。

引自《重力波找到了》-- 還說明了重力波觀測宇宙的重要性,並讓讀者「聆聽」重力波。

愛因斯坦 重力波 Gravitational Wave  

    在彎曲的時空間裡,兩點之間最短不是直線,而是曲線,這叫測地線,而物體沿著測地線做等速慣性運動,對鄰近觀察來說,就會像是在直線上做加速運動。也就是說,那隻手機本來一直沿著測地線做等速運動,因此你要改變這樣的慣性,手就必須施加力氣;而手一旦放掉,手機便會繼續在測地線上做等速運動,只是鄰近的你會以為它在直線上做加速運動。

引自《愛因斯坦「重力波」:兩個大黑洞撞擊融合,吹皺一湖宇宙春水》-- 從牛頓的重力、愛因斯坦的重力,到什麼是重力波,說明相當易懂。

三分鐘搞懂重力波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你會不會也如此?

幾天前,台大學生辦營隊闖關活動,假扮吊死鬼,卻意外造成勒頸昏迷,你們聽說這則新聞了嗎?如果沒有,上網搜尋一下也就知道了,想當然,訝異之聲四起「怎麼會做這種事?」真的不會嗎?看看下面這一段說法--
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表示,現在學生自主性很強,如果禁止學生辦扮鬼等恐怖營隊,他們都會回「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但學生經驗不足,又沒有處理意外的經驗,所以常出狀況。「強調自主千萬不能忽視專業的重要。」
你~不曾有過這心態嗎?我可以的、不會有問題的、你們不懂、大人就是囉嗦....,請切記最後那句「強調自主千萬不能忽視專業的重要!」

關於巴黎氣候峰會

2015年12月12日晚上,在巴黎召開的第21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1)現場,195個締約國毫無異議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協定將在2020年生效,結論明確要求:本世紀結束前,將與前工業化時代相比的溫升控制在「遠低於2℃」,但盡力維持在1.5℃內;從2020年開始,已開發國家每年提供1千億美元作為氣候基金,支應減碳相關計劃;全球各國須致力於在本世紀後半葉達到排碳上限,讓排碳量開始邁向負成長。

「印有這次氣候變遷大會LOGO的蘋果」的圖片搜尋結果
右圖是印有 2015氣候變遷大會LOGO的蘋果,凡是與會人士都可以拿到,會議落幕後,該實際來看看各國達成的協議,還有些什麼要點以及預期效益--

協議過程,有一個由44個島國組成的「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 四處奔走發聲,呼籲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把控制全球氣候升溫的目標,從攝氏2℃以內進一步訂為1.5度以內,因為他們的領土再也承受不住比1.5度更寬鬆的標準--


低碳的未來

巴黎峰會,各國協議了抑制全球暖化的程度,需要瞭解的是各國做出了哪些減碳承諾?未來能源消費將有何種趨勢?--  《台灣必須面對的低碳未來

核電議題吵嚷不休,但面對必須維護與永續發展的地球環境,問題是不是該換成“如何做到低碳未來”?
來看看其他國家運用科技做到了什麼--
這篇文章並未全文刊載,後續文中還提及:
攤開德國的電費單一看,發現向電力公司買電的成本只佔25%,電網使用費23%,再生能源附加費佔了21%,其他是林林總總的銷售稅、電力稅等等。這些附加費,是德國用來補貼再生能源投資以及工業部門的。
也就是說,想要環境好就必須多付成本,達到以價制量的效果
。一份美國報導指出,德國家庭平均用電量只有美國家庭的三分之一。
不過,要說德國人節能減碳,價格是主要推力,卻不盡完整。
德國人在想什麼?出生於德國科隆、長年旅居法國的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八三年在巴黎創辦能源資訊中心WISE-Paris,同時也是首爾國際能源顧問委員會召集人、首爾市長朴元淳的減碳顧問。
低碳生活,第一件事不是省電
「德國人選擇過低碳生活,出發點不是省錢,而是對於人和環境永續的重視,」施耐德說。他強調,最根本的能源問題不應該是節省用電度數,而是能否以有效率的方式讓人們享有能源服務,包括煮食、通訊、照明、保暖、消暑以至交通等。
施耐德強調,德國能源轉型之所以能發生,並引領企業轉向,就是因為廢核政策與時間明朗,讓企業與個人咬牙投資。
最困難的改變是觀念的反轉,基於對人類未來福祉的信念,我們認為低碳生活不是選擇,而是一定會發生的未來,」他肯定地說。

還有《抓住CO2 做成睡不垮的床》、《手機充電 曬太陽就行了》這兩篇文章也都並未全文刊載,但希望點出的觀念是:不要只是說「不要什麼」,那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一起想想「可以怎麼做」,並付諸行動吧。

當期雜誌還有許多相關文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相關科技發展、問題或趨勢的人,可以把雜誌找來看,會了解更多。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比利時的微笑 給難民溫飽尊嚴

說在前面:很應該仔仔細細用心閱讀的一篇文章!

陳文茜     (以下為節錄,全文請見天下雜誌 588期)
宗教口號、政治口水,救不了難民,只有捲起袖子,提供一張床、一口熱湯,協助辦理庇護手續,才更實際。

氣溫攝氏七度,濕冷的布魯塞爾。下雨的這天,安逸的我們適合唱情歌;對焦急、恐懼、沮喪、疲倦的敘利亞難民,那是另一個該死的寒冷日子。
.....

鮑伯(Bob)站在門口迎接我們一行人,上午他已疲倦萬分,從清晨四點起剛剛打完一場「硬仗」。他很快地帶著笑容,專業地詢問我,「對台灣的觀眾,我是否該穿上夾克?」我搖搖頭,「不,你打的圍巾美極了,台灣的男人需要學習一下你的美感。」
鮑伯是比利時紅十字會的負責人,身高約一九○公分,外表英俊,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法語、阿拉伯語。他絲毫不想浪費任何時間,很快地向我解釋比利時紅十字會的難民工作內容。
這裡是從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等地來的難民,至比利時申請「難民庇護權」之前的「中途之家」。
難民們逃離了戰火,可能徒步、搭車、渡海,跋涉少則兩個月,多則半年、一年、一年半後,終於抵達比利時。那是人類真正的「極限運動」,它挑戰一個「人」一切的極限。
恐懼,IS士兵隨時可能從崎嶇的山路旁出現,逃亡之路就是殺身之處。
死亡,黑夜裡找個山凹處,不知是誰發射的炮彈,敘利亞政府軍、反抗軍、美國等西方聯軍、俄羅斯或IS,空中飛下來的彈藥太多了,火焰照亮了天空,陡直地掉下來,掉在山中一些顫抖的身軀上,碎了,肢體滿地,一旁倖存的人,身上還被噴到他人的殘肢紅血。
骨肉分離,往往一陣逃亡慌亂,人潮一擠,那條路就是父子、母兒、夫妻永生告別之路。
沙漠的風沙捲起,然後風靜沙落,大漠已沒有任何足跡。誰曾來過?誰又曾離開?
......

鮑伯知道這些中東難民為何逃到歐洲,土耳其、約旦、黎巴嫩早容不下難民。約旦已正式拒絕敘利亞難民,因為他們的國家,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是難民,同情在約旦早已滿溢。
而土耳其已收容三百萬難民,多半孩子在當地只能跪地乞討,或做童工,任由土耳其工廠老闆打罵。
如果沒有救濟單位,他們得付一個月約台幣四萬四千元的房租,供一家八口人居住於伊斯坦堡的小公寓,全家都得出去「打工」,才能活下來。老的當清潔工或打掃婦(他們原來在敘利亞可能是老師);十歲至二十歲的,至工廠當童工,一日至少工作十二小時;十歲以下的,至伊斯坦堡街頭當乞丐。
.......
鮑伯兩年前已注意到敘利亞的悲劇,一個半數為難民的國家,千萬流離失所的人,在同一個地球。他能做什麼?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鮑伯決定設立「中途之家」。他知道比利時及大多數歐洲官員皆以效率低落聞名,在這些難民真正被比利時或者歐盟接受前,難民們需要一個暫時可以歇腳、喝口熱湯、洗個澡和休息的地方。
那可能是他們一家逃離戰火後的第一張床、第一口熱湯,第一個安全之地。
奇怪的是,鮑伯敘述這些悲劇時,沒有憤慨之情。他不打算再加入辯論,「阿薩德該不該下台」、「阿拉伯之春是失敗的革命」、「伊斯蘭和基督教文明恆長的恩怨」、「英法密約敘伊石油」……,這些飛刀般的語言敲醒不了IS的良知,化解不了西方的恐懼,更解決不了「平民們」的處境。
鮑伯說,他理不清古老、複雜糾葛且虛無的口號,那些口號加起來,不如給他們一張床、一口熱湯、一個可以給遠方家人打電話報平安的Wifi。
比利時紅十字會從兩年前中東難民開始湧入歐洲後,即扮演了「中途之家」角色。WTC III大樓一共提供約一千個床位,鮑伯再以紅十字會體制外的力量,利用臉書串聯布魯塞爾約一千個民間家庭公寓,形成一個溫暖的「中途之家」網。
臉書上不再是宣洩恨,而是串聯「勇敢的愛」。比利時當地有一千個家庭,老奶奶把孫兒的空房間騰出來,年輕人把公寓的客廳空出來接納難民。
......
他每天清晨四點和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一起,提醒當天得去難民署登記認證的難民,準備好行李和證件、了解程序,一切逃亡之路的最後、最重要的一關一定要準備好,準時七點左右出發,確保在八點難民署開門之前抵達。
每天約送出兩百至三百個難民至難民署,九點吃完早餐喘口氣,鮑伯領導志工開始打掃離去的床鋪,算出空了幾個床位,然後下午三點至三點半再接收另一批難民。他們貼心地在每張難民證上打「邀請」(Invitation),而不是「許可」(Permission)。
「難民如潮,精神會崩潰嗎?無助嗎?感嘆世界無情嗎?」我問。
鮑伯說:「Sisy,我沒有時間,正如難民也沒有時間。感嘆是詩人的工作,而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只知道我每伸出一次手,就多幫一個人。我來自歷史的、宗派的、千年仇恨的中東,那裡是幾個世界最重要宗教共同的發源地,它本來應該充滿愛,現在卻充滿了恨。太多的道理,太多的政治,太多的爭論;太少的包容,太少伸出的手。」
「每一棟敘利亞的古蹟,說的都是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征服。但有一群人一直住在那兒,世世代代,不管他們屬於哪一個宗教,平民都是無罪的。」
鮑伯和我說話約一小時半,口語流利,我心裡想著,如果他投身不同價值的工作,例如留在巴黎的精品店,當公關經理、當品牌經理,他絕對可以勝任。
但這個世界真正最奢侈的是「愛」、「給予」與「包容」。所謂的巴黎名牌「奢侈品」既不稀有,也不奢侈,只要有錢大媽就可以買到。
鮑伯到歐洲原是帶著尋愛的思念去的,但愛情終究如一張卡片,可以寄出去,可以退回來。那場愛情旅途,使他意外走上紅十字會志工之路,他更相信有些事情有種愛,值得你用生命去交換。
離開比利時紅十字會的時候,鮑伯還在微笑著。我告訴他,台灣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只是往往不知道把愛往哪兒放。
「接受台幣捐款嗎?」我問。
鮑伯回:「比利時紅十字會接受任何貨幣。」

北極振盪

在你們這個年紀,就見證過了台灣平地飄雪(霰?)的情景,可是老一輩台灣人沒有的經驗呢!之後的氣候會如何變化?不知道!可是可以先來瞭解一下氣象學家口中所說的”北極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