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課室剪影--清抽屜垃圾的方法

    週三那天早上的課程移動了桌椅,傍晚的課又要將桌椅移回原位,剛好去找學生,走到門口,只見四處是搬著桌子走動的人影,而幢幢人影中,老師喊著:「那抽屜的垃圾怎麼就弄到地上去了?」熊芝拿著掃帚、畚箕喊:「垃圾就弄到地上,我會掃。」佩祺跟著喊:「抽屜的垃圾通通倒到地上去,快點。」....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你怎麼看自己?

說在前面:定下心讀完這篇,希望各位「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星期三下午請到簡麗賢老師,指導各位關於獨立研究報告的進行。這已經是差不多的內容第二次上台,你幫自己打幾分?
    所有組別中,只有雯文、君涵、億暄三人能精準掌控時間,但,也只有他們三人當天中午主動來要求練習;PPT做得精簡又明確,有助於掌控時間,而能將內容精鍊,則是需要對自己的研究相當熟悉,並且能重新組織,他們的PPT也是雯文再修過的。
    釋興、定衡、奕維的報告超時,但對研究方法及內容,敘述得相當有條理,這不只是口才,在之前做報告檔的過程中,定衡是熟悉內容、文詞便捷,但釋興對於自己研究的內容應做怎樣的編排及呈現,相當有主見,卻又不會專斷。雖然沒有及早完成PPT修改,但當天中午他們仍把握最後機會修改不滿意的地方,希望讓PPT能更好的輔助自己的口頭報告。
    其他組別,有的PPT很難閱讀,仍一樣的再播一次;有的用word檔很難找內容位置;有的同學顯然掌握不住自己研究的重點,或是對自己的研究沒有想法,整個備詢過程,或沉默以對,或張口結舌,或事不關己;有的同學看似滔滔不絕,卻是報告結構鬆散、累贅,難以維持聽者的注意;有的同學是拿到麥克風就自顧自的講,完全未顧及同組他人是否有時間....。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你,是哪一種?你,怎麼看自己?沒有一項美好的成果,不需要過程中的努力付出,更何況,只有努力通常不夠,還要聰明的努力。什麼聰明的努力?能掌握全局、抓住重點、排出架構、知所先後,然後腳踏實地的逐步做去!
    做研究,不弄清楚研究原理及目標,不可能知道下一步要向哪進行;不針對結果進行推判,不會知道研究還有什麼不足之處;不思考、不查閱資料,不會知道還可以做何種連結。那天簡老師的提問,不就圍繞著這些進行?察覺到自己的問題了嗎?研究報告會呈現研究的紮實度,口頭報告、提問,則可以相當輕易的查知研究者對自己研究的深入程度。
    做研究如此,讀書,不也就是做研究?教科書的內容是基礎,從基礎中建立起架構,那是一種能力;延伸學習是添加血肉,能將基礎與延伸聯結,那是更上層樓的能力;那非學科及其他學習呢?那將建立起其他面向的能力,也許各方面能力有強有弱,你也因此認識了自己,如果能將弱項增強,那你將會是受歡迎的多元人才!
    回頭檢視一下自己的學習態度吧!什麼時候要建立好的態度,懂得各種學習是自己增強實力的過程;什麼時候懂得各種考試、競賽是一種檢核,可以知道自己自己不足與超越之處;什麼時候你懂得要在意的是自己的成長,不再躲在考試壓力、升學壓力的面具之後逃避挑戰,不再以自主為名行怠惰之事,才可能回到學習的本質,開始為自己努力,才可能開始自在,才能坦然面對失敗,才懂得如何為自己向前。
    當然,事情並非自此一帆風順,懂得之後還要做到,從訂下一兩項目標開始,從堅持做到變成習慣,有待各位自我要求!

延伸閱讀(請點連)
李偉文父女對談:但願十八歲就懂的事
    人一定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但是也要務實地讓自己活下來。
    換句話說,追求夢想很好,但請用自己的錢,讓自己有能力在冷酷又現實的社會存活下來後,再一步一步朝自己的夢想前進。

焦元溥/36公分的堅持
    就像天底下沒有什麼手最適合彈鋼琴,鋼琴家的坐姿也各有不同;這關係到身高比例、手臂長短和施力方法,沒有一定標準。
    大師對他的鋼琴椅有何堅持?為何堅持?
(以下為節錄,看全文之前想想,你懂得獨立思考嗎?想完再到文中找解答)
    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頭1%還是倒數1%,不管你是生長在台灣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你的人生突破點一定是「機會」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任何「幸福感」一定來自「實現自己的機會感」,任何其他如金錢、地位、和諧,包括希望中彩卷,都只是機會感的衍生物或載體罷了。
    
    一個「普通青年」,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機會感、希望感?
    方法是有的,但需要你付出一點代價。秘方就是:自我提煉機會感、希望感、方向感的唯一方法就是「獨立思考能力」。
    
    你可能會說,又來了,說教,老生常談。那就請往下看。
    
    IQ再高,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頂多也就做一名「專才」(當然那也不錯啦);專才不需要太多「機會」,因為世界已經給他畫出了固定的路。
    機會,來自先知先覺,先知先覺來自獨立思考能力....

劉克襄/媽祖難以想像的事
    在神的住家開咖啡店?還兼輔導青少年?從事環保工作?媽祖難以想像的事,你怎麼看?這和前一篇有何關聯?

王文華 / 原來,我們不像臉書上那麼快樂

寫在前面:這瘋臉書的年代,你玩臉書?你被臉書玩?文中的「會不會」你會不會曾想過?很喜歡最後的結語,分享給各位!

2015-03-19 01:30:55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我主持一個廣播節目,最多人call-in的單元叫「不能說的祕密」。聽眾打電話進來,說一個祕密。他不必使用真名,我們可以用器材幫他「變音」。於是他可以擺脫一切社會壓力,安心做自己。
    比如說一位男生打進來,告訴我們他是同志。爸媽不知情,替他安排一個女孩相親。兩人成為很好的「朋友」,他不忍心告訴女孩真相。
    電台有四線電話,這單元進行時總是滿線。電話上不斷閃動的綠燈讓我思考:為什麼有這麼多聽眾想要說出祕密?
    照理說,在臉書和LINE的時代,分享是如此容易,每個人都應該已經暢所欲言了才對。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想跟陌生人分享祕密?
    原因可能是臉書上的我們,並不是真正的自己。
    首先,臉書貼文的內容通常有趣而討好,照片都有美膚App的功勞。但在真實生活中,我們的外在和內在都不像臉書上那麼光鮮亮麗。真實的自己是A,在臉書上要持續經營A+的形象。這種矛盾造成的壓力,要如何分享?
    另外,臉書上的我們,是精心過濾後的自己。大家通常只分享生活的高潮:吃美食、出國旅遊、跑馬拉松、買到好東西、跟好朋友在一起。但除了這些美好的片刻,現實生活大部分是重複、等待、瑣碎、空白。臉書,是三分鐘的預告片。生活,是九十分鐘的本片。現實中大部分的沉悶要如何分享?
    我們不會在臉書上分享瑣事的原因,是那些東西不會得到「讚」。要得到更多的「讚」,必須分享有趣的照片。但很多深刻的感受,比如說平靜、寂寞、絕望,無法用照片呈現。那要如何分享?
    為了得到更多「讚」,我們會選擇特定的時間來貼文(比如說最多人看臉書的晚上九點)。但除了晚上九點,一天還有其他廿三小時。當我們午夜被噩夢驚醒,或是早上被壓力逼瘋時,要如何分享?
    會不會更多的「讚」,並沒有增加我們的自信,反而只是讓我們更加察言觀色、患得患失,不敢做自己?
    會不會分享,反而讓我們設限?我們不斷從生活的片段中,揀選出能被最多人按「讚」的部分,然後用那些部分,反過頭來修正自己。我們讓臉書朋友投票,決定我們該留怎樣的髮型、買怎樣的衣服、過怎樣的生活。
    雖然分享工具這麼好用,分享範圍無遠弗屆,但當我們要分享內心深處最大的渴望或恐懼時,會不會還是只能告訴電台節目的陌生人?
    那位call-in的同志朋友,最後在節目上唱了一首歌,獻給他的女性友人。這首歌是法蘭克辛納屈的「Time after Time」(一次又一次)。歌詞中有句:「歲月將會證明,是你讓我的愛,如此年輕。」
    聽他美好的歌聲,我領悟到:在「即時」通訊的時代,有些事,還是需要「歲月」來證明。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有些東西還是無法分享,也不需要用「讚」來衡量。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賈斯柏的夏夜謎題


    賈斯柏是寇瑞岡鎮上惡名昭彰的壞男孩,查理則是個瘦弱膽小的書獃子,兩個屬於不同世界的孩子,卻因郡長女兒蘿拉的死,成了秘密戰友。
    但在賈斯柏來到查理窗前的那一刻後,查理眼中的世界變得極為不同。他開始看到,長久以來平靜祥和的小鎮,對只愛念書不擅運動的自己、有原住民血統又沒有媽媽的賈斯柏,以及身為越南裔移民的查理好友傑佛瑞,有不同程度的誤解與欺凌。一件件荒謬與不公現象的發生,小鎮人們卻如此冷漠與縱容,為何對他們抱持偏見的人就能如此殘酷無情?為了怕惹事生非,人們可以對怎樣的事視而不見?
    膽小怕事的查理,在踏上尋找真相之路的過程中,領悟到勇氣的真諦,他終於明白,要解開賈斯柏與蘿拉之死的謎團,必須從找到自己的勇氣開始。
    透過查理的雙眼,你可以看見小鎮的生活、小鎮藏在平靜下的風暴,你也可以映照到現實世界,看看生活周邊是否有相似的情境?更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是查理,我會選擇怎樣的面對方式?」推薦給各位這個好故事!
    

沒大沒小

        廖玉蕙這本《沒大沒小》中,一篇篇有關親子生活的短文,幽默逗趣,有體貼、也有吐槽,簡單的描寫,卻是情境生動躍然紙上,非常推薦各位看看哪!見識一下:寫文章,可以如此!

那年春天的蛻變--一次大學推薦甄試面談紀要

選自  廖玉蕙《沒大沒小》
    那年秋天,兒子升上高三,為了準備考大學,日日駝著背,帶著沈重的書包出門。家有考生,氣壓有些低,可能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家庭氣氛。一天,他回來宣佈,決心參加推薦甄試,如果幸而成功,可免除至少半年左右的水火煎熬。我看他焚膏繼晷,簡直恨不得以身相代,當然支持他想辦法提前脫離水深火熱。
    過關斬將的,這小子一向運氣不錯,居然通過了重重關卡,並取得了最後的面試資格,這時已是次年春天的事了。他一向吊兒郎當,什麼事都沒當真,原本只抱著陪考的玩玩心態。沒想到因為過度順利,事情突然變得緊張了起來!他開始有了嚴重的得失心。每日黃昏,回到家裡,他總跑到廚房來和我窮攪和:「媽!出一題吧?」
    剛開始,沒意會,不知他搞些什麼名堂!後來才知他要我假裝是面試教授,出一些題目考他。我從他帶回的一些考古題著手,邊炒菜,邊問他:
「如果你真的甄試通過,那麼,你可能從四月初起就輕鬆了,一直到大學開學的九月,這麼一長段的時間中,你將如何度過?」
    他清清喉嚨,面上露出正氣凜然的表情,說:
    「將來勢必走向天涯若比鄰的國際村世界,做為國際語言的英語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新聞記者,英文是一個溝通的重要工具,因此,我會趁這段空閒時間,好好充實我的語文!另外,我喜歡攝影,我也要趁這個難得的機會,多到戶外走走,獵取一些好鏡頭!」
    說完,他得意的等候我的評語。我在不忍心潑他冷水和說實話間掙扎了一曾兒,決定以評審的身分嚴格打分,我抱歉的說:
「這樣的答案,如果我是評審,頂多給三十分。」
    兒子不服氣的問理由,我說:最大的理由是缺乏創意!其次是口是心非!第二點不必我多說你自己心知肚明,你沒有這麼奮發上進....」
    兒子急急插嘴:
    「有啊!我本來就是這樣想的呀!你就是愛給我洩氣!好吧!就算你是真的那麼想過吧!那也不會是你最想做的吧?那就說第一點吧!我相信這個題目如果拿來問所有的四十名應考生,大概總有一二十個以上的人會跟你說的答案大同小異,面試的教授在聽到第五個同樣說法時,鐵定暈死過去!人云亦云,怎能從眾多人裡頭出類拔萃?你應該說出你真正想做的事呀!」
    「我本來就沒想那麼多呀!我每天準備聯考,忙死了!我那有時間想那麼多!」他有些惱羞成怒地爭辯著。
    「有啊!你每天不都在幻想,萬一幸運的考上了,你將如何如何嗎!」
    「那有!我根本還沒空去想哩!」
    「怎麼沒?我少說可一口氣說出三件你常叨唸著想做的事,第一,那天妹妹在廚房裡和我學做菜,你下課回家見著了,不是告訴我們等你考完,也要跟我學做幾道好吃的菜嗎?」
    「啊!講這個!會被人家笑哩!」
    「有什麼好笑,這不是你想做的事嗎?如果教授進一步問你,你怎麼想到要學做菜的,你怎麼說?」
    「怎麼說?我能怎麼說?我不過是好吃罷了!能說出什麼好理由!」
    「對了!好吃就是一個好理由呀!」
    「媽!你瘋啦!這理由能說嗎?笑死人!」
    「食色,性也。好吃有什麼不能說的,重要的是要將好吃跟學做飯的關係闡述出來。譬如:因為好吃,又不想依賴人,所以期望自己動手做。往積極方面想,將來是個兩性平權的社會,男人要貫徹這個觀念,當然第一步得從廚房裡站起來!怎麼樣,這個說法夠炫吧!新聞系裡主張女性主義的老師應該會覺得還不賴吧!」
    「哇!媽!你好會掰哦!」
    「這怎麼叫掰!這叫動動腦。如果往溫暖的地方想,是因為準備聯考,不但常常不在家吃飯,甚至沒什麼機會和家人相聚溝通,和媽媽學做飯,其實就是想跟媽媽多聚聚聊聊!........」
    話還沒說完,兒子已經在一旁做出嘔吐的表情,說:
    「唉!這麼肉麻的話,打死我也說不出口。剛才你說至少可以舉出三個例子,還有呢?」
    「上個禮拜,你知道通過筆試後,不是跟我說,如果你僥倖考上,以後你就慘了!就你一個人最輕鬆,同學們全都還在拚命,你可能就必須做值日生做到死嗎?有沒有?」
    「說這個!抬便當、掃地,笑死人!這也能說!」
    「要說什麼才不笑死人?誰會笑?義薄雲天哪!誰會取笑一個拯救生民於水火中的人?」
    「媽!你很誇張哪!好!那第三點又是什麼?」
    「你不是跟我說了好幾次,你們班上有一位讀了五年還沒畢業的同學,你們感情不錯,如果你先甄試上大學,你立志幫他複習功課,將他也送上大學嗎?」
    「盡說這些無聊的事呀!那誰不會!好像我不學無術,亂沒志氣的。」
    「如果你不放心,一定要有志氣也行呀!你在最後補充說:除此之外,我當然還要想法子學習英語,充實攝影知識及技巧。將人人都可能說的擺在後頭,聊備一格就可以啦。說這樣的實話,有情有趣、有義又有志氣,才德兼備呀!多周延。」
    兒子啼笑皆非的走了。我不知道地聽懂了沒有!
    不過,我很高興的發現,經過這一番看似胡纏爛打的獻策後,兒子並沒有因此停止和我做類似的對話。每到黃昏,他總是興匆匆的到廚房來和我瞎扯幾十分鐘,而我們模擬的對談題目,也越來越海闊天空。有趣的是,從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中,我察覺到一位原本十分拘謹的男孩,似乎已逐漸突破心防,開始解放思考模式,願意朝不同的方向去尋求答案。原先的小心翼翼,逐漸為奔肆的、天馬行空的聯想所取代。
    不由地,我想到年少時候的自己,膽小乖順,服膺權威,是師長眼中的乖寶寶,卻從未學會認真對待自己的意見及想法,老師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同儕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當我成長到必須自己作主的時候,才驚慌的發現變成了一個人云亦云的人,走別人走過的路,揣測別人可能喜歡聽的話。隨著戒嚴的解除、言論尺度的開放,三十餘歲的我,才開始反思生命的意義,質疑長久以來被制式教育所宰制的悲哀。
    我的孩子成長在開放的年代,但遺憾的是,儘管教育改革的聲浪,甚囂塵上,但是,不可否認的,實際的教育工作仍落在多數習於威權體制的教師身上,他們仍被刻板、教條式的觀念根深蒂固的制約著。分數至上,聯考第一。孩子的周記裡仍和當年的我們一般,充滿了毫無誠意的、虛偽的反省文字:「這次的考試,數學成績不理想,下次要更加努力,不要辜負父母的期望。」
    「歷史成績發表了,這次的成績全班最高分,我要繼續推持,不可驕傲,不要辜負老師的期望。」
    ........
    而老師對如此缺乏真心,甚至謂之為「反射式」反應亦不為過的文字,卻一再給予高分的評價,反而對學生原創性高的作品甚或真心的表白,嗤之以鼻。時日一久,非但扼殺了孩子的創意,而旦間接鼓勵他們的偽善。長久以來,我雖然不斷的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做獨立的思考,不幸的是,在現實功利的環境裡,這樣的引導往往不敵學校老師反智的獎懲和分數的利誘。
    不期然的聯想起我教授散文的大一新生,剛開始,學生們總是戰戰兢兢的寫些四平八穩的文字,徵聖宗經的那一套,根深蒂固的深植在他們的腦海。連自由命題的作文,最後都還是繳出「如何淨化人心?」「忍耐」等八股至極的文章,真讓人為之氣結不過,等到他們確認教授並不喜歡那些沒有自己想法的文字,反倒欣賞他們寫出真正的喜怒哀樂時,筆下便逐漸活潑恣肆起來!而當他們發現,機智幽默的篇章不但不會被譏為嘻皮笑臉,反倒得到鼓勵時,寫出的東西便開始有了趣味性和生命力。我的孩子想必也是如此吧!他總是擔心如果透露出一丁點的不平,就會被疑心為異端,如果沒有表現出力爭上游的決心、就會被打入亂黨!這便是他之所以猶豫著做飯和抬便當能否登大雅之堂的原因吧!然而,怎麼會這樣呢?
    因此,那年的春天,對兒子而言,我覺得意義非凡。當然,孩子的蛻變,並不能全然歸功於我的引導,也許是他逐漸長大,也開始意識到制式思考的侷限性,也或者是僵化的教育終於讓他感到不耐,而因之起了反動!我們就在一個個昏黃而焦慮的日子中,像遊戲般玩起了腦筋急轉彎。
    很快到了應試的日子。臨上戰場前,我握著他的手叮嚀:
    「總之,掌握兩個原則一是說實話,別言不由衷,二是你原本想這麼說的,就別那麼說!試著向習慣挑戰!」
    兒子捏痛我的手,偏著頭抗議:
    「你這是暗示我以前說的都是謊話、廢話嗎!媽!你很毒哪!」
    「沒辦法!這一招,我是跟兒子學的!」
    對於剛考完試的人,我們雖然充滿了好奇,但仍謹守不過問的原則。可是,回家後的他,似乎面有得色。我以為幾天來的反覆人命題及練習,矇對了題目。不禁暗自竊喜。後來才知道,我們苦心孤詣準備的題目,教授竟然一題也沒提出。一開始,就問他對那幢來了兩次的傳播大樓有何印象?
    「我本來想說一些歌功頌德的話,並表示以能在此上課、接受教誨為榮等,隨即想起媽媽的叮嚀,就乾脆跟他豁出去了,我說了實話,我說:我一直以為傳播大樓應該像傳播工作一般,是非常摩登前衛的,憑良心說,一見到這幢建築,我是很失望的。它的樣式既不新穎,採光也不甚佳,而當我走樓梯上來時,跟一個胖子錯身而過,才發現樓梯真是狹窄,心裡還嘀咕著安檢不知合格了沒。上到二樓,看見牆上盡是廣告系學生的人頭攝影,每一張臉都面無表情,更顯得這樓陰森森的,怪嚇人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去上洗手間時,赫然發現男廁旁,竟然擺了個衛生棉販賣機,害我以為走錯了地方........」
    他說得興會淋漓,我聽得頻頻點頭,倒不真相信他當場即有如此條理井然的回答,後見之明的可能性,或者還高些。我除了高興的發現他顯然具備了新聞人最需要的敏銳觀察力,更驚喜的是他終於學會了說出肺腑之言,學會了挑戰自己的習慣領域,不再人云亦云,全盤接受制式教育的制宰。
    說實在的,我對他能否甄試成功並不是那麼在意,我真正高興的是,當我三十多歲才學會的事,他提前在十七歲時做到了!而這樣的興奮裡其實是夾雜的心酸。辛酸的是,敦品勵學的誠實教育居然暗藏玄機,似乎專以培養說謊言為標的。我們的孩子儘管知道華盛頓的誠實絕對是種美德,但在考試時,說實話竟變成了他們艱難的挑戰!這樣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生在這可能最壞、也可以最好的時代,你怎麼做?

方祖涵/說美麗的話
2015-03-09 02:08:27 聯合報 方祖涵
        奧斯卡典禮結束的隔天,我在女兒的推特上看到她轉推的一則貼文,上面寫著:「六千七百八十三,是昨天晚上『令人作噁』這個詞,在頒獎典禮的三個小時內,被人貼在網上的次數。」
        這個貼文來自護理品牌多芬的官網,是「說美麗的話」(#SpeakBeautiful)行銷活動的一部分。她們運用即時傾聽軟體,觀察網路上被鄉民廣泛使用的關鍵字。令人難過地,其實「令人作噁」只是典禮過程裡排名第四的負面關鍵字,「厭惡」、「醜」、「可怕」等字,出現的頻率更是超過十倍。不少在鍵盤後面的俊男美女們,看到姿色遠遠不及自己的好萊塢明星們,顯然很會妥善運用網路匿名的隱蔽性,積極放射出負面的批評。
        社群網站占據大部分用戶的上網時間,是這一兩年發生的快速轉變,網路行銷跟企業聲譽管理的「即時性」因此變得十分重要。廠商用各式傾聽軟體,在雲端上監控網路海洋的關鍵活動,這些工具除提供即時資料的截取與分析,還有直接參與傾聽對象對話的功能。而傾聽工具配合大數據(Big Data)運用更是威力十足,像多芬統計二○一四年在網路上對女性的惡意文字攻擊,發現竟然光在推特上,就有幾百萬次,因此在奧斯卡的時段推動「說美麗的話」活動,希望人們在下筆之前,想想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傷害。
        類似的行銷活動,在幾星期前的美式足球超級盃也出現過。寶僑集團的衛生棉廠牌花近三億台幣的六十秒廣告,讓幾個小女生告訴大家,被別人說運動時「像個女生」(#LikeAGirl)其實是很傷人的性別歧視,甚至是女性成長過程中放棄運動的主因,結果成為本屆超級盃最受關注的廣告,不但立即被幾十萬人分享,在社群網站上更獲得超過八成的讚賞評價。
       不管是護理品牌,或是衛生棉廠商,她們都希望在行銷商品之外,讓人們能夠藉由這些廣告,有機會重新思考負面言語的影響。
        你知道嗎?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網路把我們每個人的黑暗面全都帶進世界: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一定說了很多不會在別人面前說的話,做了很多不會在別人面前做的事;從運動球隊、影視明星,到政治人物,大家彷彿有吵不完的架,有用不完的惡毒言語。從前暗地寄個黑函要花幾天用雜誌剪貼,免得被人認出字跡,現在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我們的生活因此變得完全不同了。
        然而,這也可能會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新的科技,人們即將漸漸學會,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匿名,也沒有一種傷害不是真的。我們會愈來愈知道,每一次的惡意批評,不但會在別人的生命裡造成傷痕,也讓自己永遠背負黑暗的印記;我們更有機會聽見,一些我們以為沒有惡意的話語,其實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尤其是對種族、性別、性傾向、宗教、外貌,或是階級的歧視言論。
        知道這些事情之後,接下來就要看我們自己了。或許,從現在開始,大家可以試著「說美麗的話」,我們的世界,就會慢慢變得美麗起來。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動機落差是最大危機

在科展校內評審全部結束的隔天看到這一篇,非常有所感,故分享於此。(只節錄最想分享的部分,可再點閱全文。)
各位同學:
當回顧研究歷程,你有多積極在思考問題、有多主動再想方設法在解決問題、有多努力再要求自我工作成果,就決定你有多少的成長,也決定未來你回想到這件事時,能有多少成就感。「夏蟲不可以語冰」,不曾經歷,不會知道!
你,學到多少?你,有多大的自主學習動機?看看文章,也自我檢討吧!

....
        這一次PISA評比亞洲全勝,再度牽動西方國家的焦慮,背後連結著全球化時代人才競爭的龐大壓力。英國國家廣播(BBC)的專題報導提醒,芬蘭的成績不斷滑落,若是不趕快改革,有可能如同諾基亞(Nokia)的衰敗。美國《紐約時報》也具體指出,「在數學成績,上海學生的平均程度,超前美國表現最好的麻州整整兩年半!」
....
        但是,習慣競爭追求好成績的亞洲國家,也並不覺得辛苦的亞洲經驗是典範。韓國媒體報導:「韓國教育本質是媽媽的壓力」、「孩子沒有夢想未來的時間」。
        到底,未來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芬蘭經驗或是亞洲典範,哪一種才是對的方向?在各國名次和成績背後,此次的PISA國際評量,還有更多值得探討的訊息:
....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傅立曼(Thomas Friedman)在PISA成績剛出來時,寫了一篇專文分析。他說未來的世代若是希望維持中產階級的身分,一定必須終身學習,不斷增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要做到不斷學習,就必須擁有自主學習的動機。
        「『數位落差』將消失,取代的是『動機落差』,誰能有動機、熱情和毅力,去使用隨處可得的便宜科技和資訊,就會是全球化裡的贏家,」傅立曼分析。
......
(節錄自《PISA成績背後三大省思:「動機落差」是最大危機》,原文刊登於教育家部落格)

「生物律動-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特展介紹

電子音樂桌

科教館生物律動特展「反應電子樂器」

可以去科教館親自玩一玩!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欣賞一下

            
      
     

2015 探索光的奧秘

        為了紀念各種光科學的發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15年訂為國際光之年(IYL)。臺北天文館特別邀集學術界及產業界,響應這項國際性的活動,共同舉辦「探索-光的奧秘」特展。
        特展利用投影與燈光設備架構長達12公尺的宇宙大霹靂通道,帶大家探索宇宙開天闢地的第一道光,更可以透過自己想像,創作自己的宇宙。現場並展示福衛五號的光學望遠鏡、清華大學與成功大學對光的研究與教學成果,以及國內數家公司研發的多種精密光學元件,還有皮影戲、隱身箱、視覺爆炸及魚菜共生環保箱等有趣的光科學介紹!

2015國際光年 探索生命能量源頭

文/林琦峰(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副研究員 )

        繼2005國際物理年、2009國際天文年及2011國際化學年之後,為了紀念各種光科學的發現與應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15年訂為國際光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 2015,IYL 2015)。
        2015年對「光」來說是個特別的一年,1000年前阿拉伯自然科學家伊本.海賽木著作的《光學寶典》問世;200年前法國工程師菲涅耳透過各式透鏡開始研究光的波動性質,並發表重要論文;150年前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威爾提出光電磁傳播論;110年前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理論,後來因而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並於100年前提出的的廣義相對論,更是影響宇宙學發展的要素;50年前彭齊亞斯及威爾遜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讓現代天文學家可以推論宇宙之初時大爆炸的狀況。
        光在自然環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光,陽光更是各種生命能量的源頭,但陽光到底是什麼呢?太陽是銀河系兩千億顆恆星之一,是太陽系中唯一會自行發光的天體。太陽因內部的核融合反應釋出大量的能量,從內部傳到表面,最後以光與熱的形式輻射至整個太陽系,包含1億5千萬公里外的地球。
        太陽光成了地球上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而太陽的熱是讓地球表面維持15℃舒適平均溫度的主要關鍵。太陽光的廣義定義就是太陽輻射,也就是太陽不斷以電磁波發放出來的能量。其電磁波涵蓋了很寬的波長範圍,除了眼睛看的見的可見光以外,還有紅外線、紫外線等。隨著科學家解開對光科學有更多的了解及應用,人們對太陽面貌有了更新的認識。
        美國與歐洲聯合觀測太陽的計畫中,利用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太陽地球關係觀測衛星(STEREO)及太陽與太陽風層觀測衛星(SOHO)針對太陽進行多波段觀測,清楚的呈現出2012年8月31日太陽表面的狀況。對地球來說太陽光是最新鮮、最年輕的了,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則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約在137億年前誕生時,當時宇宙只是一個充滿能量、高溫且高壓的點。
        在宇宙誕生後十的負三十五次方秒,在很短的時間內開始急速膨脹,這個時期稱為「暴漲時期」。在暴漲停止之後,宇宙裡充滿速度接近光速的基本粒子,在這種溫度很高的粒子湯中,光子會被強烈地吸收,所以最早期的宇宙是很不透明的,隨著宇宙以大霹靂膨脹能量轉變成物質,幾分鐘後溫度降低到十的九次方度左右,組成氘和氦的原子核。
        隨著宇宙的絕熱膨脹,溫度逐漸冷卻下來,碰撞也漸漸變少,大霹靂30萬年後,溫度降到3000K,自由電子與質子形成中性的氫原子。與電漿狀態相比,原子對電磁輻射的影響相對地變得較低,物質對輻射的吸收能力急遽下降,宇宙逐漸變成「透明」的。此刻光較能脫離原子捕獲而能在宇宙空間中相對自由的傳播,輻射的殘跡就形成了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隨著太空觀測科技的進步,針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也有更細膩,也讓我們有機會看見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