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與導演吳念真,昨晚在政大「說舞說戲說人生」春風之舞講座中對談。林懷民鼓勵大學生不要害怕時代的波濤變化,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讓柏林圍牆倒塌。」
林懷民說,不管是拿二十二K或是十八K,只要對別人有用處,都值得拚一拚,從時代夾縫中找出自己的路。吳念真也說:「找到限制,就是找到自由。」
昨晚對談後,有學生提問,表示恐懼中國大陸,不知道如何面對未來?林懷民說,不面對中國大陸,即無法面對世界,「年輕人最該割捨的是恐懼。」他反問學生:「你在學校中夠不夠出色?要出人頭地不需要拿中國大陸嚇唬自己,認識中國就像認識印度一樣重要。」
林懷民說,到世界表演時,外國舞評家都稱讚他懂很多,知道茉莉花革命、又知道國際變化,「因為我們必須知道這麼多,才能和他們(世界)接軌對話。」他鼓勵學生拋掉恐懼,「不要花時間空想自己行不行,去做就對了。」
吳念真說,在他生長的年代,大部分人都學非所用,他自己讀會計,結果跑去寫劇本,拍電影,「那是一個你為自己的夢想做選擇時,被主流價值懷疑,愛你的人會擔心的年代。」吳念真說,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不輕鬆,但年輕人不要固守在別人的價值裡。
林懷民也說,大學時從法律轉系讀新聞,只是貪圖可以更自由地讀小說、看電影,「那個年代讀法律、會計才是安全保障,拿跳舞來賺錢,除了舞廳以外,沒有別的可能。」
創辦雲門舞集前,林懷民沒想過會成功,「我的字典裡沒有成功兩個字,直到如今我的作品仍千瘡百孔。」林懷民說,支撐他走到現在的是「責任」,對舞者的責任、對觀眾的責任,以及報答給予掌聲的人恩情。
林懷民說,他這輩子最感動的是去年參加大甲媽祖遶境,走到彰化時,有一農家婦人拉他的手說:「謝謝你美麗的藝術。」他說這是聽過最好的舞評,「我們打拚過,對別人有用處,就可以安頓自己。」全文網址: 林懷民:不管22K或18K 都值得拚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林懷民、吳念真對談 在限制中找最大的自由
吳念真「偷渡」台語
吳念真本科學的是會計,林懷民則是新聞系畢業,最終一位當了導演,一位投身現代舞蹈。吳念真笑說,「我們這一代人有個共同特色:學非所用。」相差5歲的兩人,早年共同走過台美斷交、審查制度遍行的年代,對於生涯職業的選擇,也同樣都是從限制中求生存、求突破。
吳念真說,當年看了李行的《養鴨人家》,發現片中的農家人都講國語,感覺味道很不對,「農家做田的人哪這樣說話。所以我寫的每個劇本後來都偷偷加上幾句台語,每寫一部再多加幾句,觀眾看得好開心。」
在學運中看見期待
直到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不僅台語多,主題更是當時政府甚為敏感的228事件,審查必然出問題,怎麼辦?「母帶我們全部送到日本,在那裡後製、混音,還從那裡送出去參加威尼斯影展,直到獲獎,政府只能同感光榮,風光上映。」他引用侯孝賢的話說:「找到限制,找到自由。尋找一些方法去改變,絕對是好的,就像學運也是好的,上街頭,可以感受到人民的期待。」
林懷民也分享,台美斷交的那一天,雲門舞集正在演《薪傳》,內容描繪台灣先民打拚奮鬥、期待新生未來的景象,同樣是當局政府所忌諱的議題,「首演場我們選擇嘉義,因為離警備總部遠,想不到台美斷交,我們的舞作瞬間成了同舟共濟、莊敬自強,國民黨愛得不得了。」
人生要勇敢地多嘗試
近來許多人抱怨大環境看不到未來、沒有希望,林懷民提出勉勵,「沒有走什麼路必然會成功、做什麼必然獲取幸福的事,人生不是這樣的。從反攻大陸到兩岸可以交流,從柏林圍牆蓋了又拆,我們要適應的,然後從適應過程中去細想自己要什麼、想做什麼。」他形容人生不是踩在地上走路,而是坐船,「平衡感是在波動裡去得來的。」
吳念真也回憶,某年楊德昌從國外影展回來,帶了一張法文報紙,上面的影評大意是:連續幾年看了台灣電影,終於讓人相信台灣不是美軍倒垃圾的地方,楊德昌看了大罵髒話。吳念真說:「我想說的是:你若要別人肯定,請先做出讓別人肯定的事。」吳念真最後補了一句父親對他說過的話:「少年欸,除了死以外,什麼都要去試看嘜!」(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