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年輕人應往世界走 認識自己也認識台灣

2016-06-06 10:30 聯合報 記者徐葳倫/新北報導

雲門基金會昨舉辦「流浪者計畫」發表會,安排去年完成計畫的十二名流浪者分享心得。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台灣是個海島,人們應多往外走,擴大視野才會看到別人、聽到外面的話,再和自己對話,「這是一種成長」。
雲門流浪者計畫今年邁入第十一年,在智榮文教基金會、非常木蘭及各界支持下,已資助一○七名創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前往亞洲貧窮國家或地區旅行,完成計畫。今年首次在雲門劇場辦流浪者發表會,吸引滿座觀眾聆聽。

卅二歲接案攝影師張皓然說,傳說具有毀滅、重生之力的濕婆,他的流浪主題就是「乘濕婆髮梢飛行」,到印度去看恆河周邊的人文風景。
張皓然在印度遇上賽格爾節(Ganga Sagar),許多印度教信眾在這一天到恆河洗聖澡(holly dip),象徵洗滌身上的罪惡。他用空拍機從空中拍攝畫面,記錄眼前的感動,沒想到隔天印度警察就找上門「約談」,確認沒有政治意圖,但空拍機仍被警方沒收,返回台灣前才還給他。
到印度生活,張皓然用相機拍下一張張底層的人物照片,也曾向住宿的民宿老闆學打當地「塔布拉鼓」,一堂課三百元新台幣,對他來說不算貴,卻是民宿老闆一家人一周的生活費。他發現很少的物質條件,就能給印度人很大的滿足,與台灣人的價值觀很不一樣。

李哲宏是亞斯伯格流浪者,他的旅行計畫是前往西藏,學習唐卡等繪畫技巧。他以前不喜歡交談,但流浪兩個月,發現原來只要開口,人與人之間很容易搭起溝通橋梁,「這小小的世界原來還有一道門,只需要勇敢踏出去」

還有黃琇怡到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沿湄公河旅行,思考故鄉濁水溪人與河流的樣貌;彭靖文到印度瑜伽醫療機構學習自然療法,重新理解身體與心靈的關係等,也先後與聽眾分享。
林懷民說,流浪者計畫就是要給年輕人機會認識大世界,我們對於世界了解太少,需要到其他國家認識不同文化。像張皓然流浪回台後,不斷說印度小孩很窮,但很快樂,代表體驗到新的人生價值;這些體驗會影響個人,再透過他們影響社會,希望年輕人多去認識大世界,多一個角度認識自己,認識台灣。

延伸閱讀:
記得在專題課曾經討論過的敘利亞難民潮嗎?科學人2016年5月號(171期),也針對引發難民潮的氣候因素及國家狀況做了報導。請點連下方文章,全文請見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