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電影、看故事書、看展覽吧!
可以去看看展覽,「NASA一場人類的冒險」太空展,已經開展囉!
《贊助版成發》網頁已經完成,《回首與謝師》網頁除了有各位謝師宴的照片、影片,還有回首七年級時的青澀影像喔。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深入學習」的感動

作者 / 蔡穎卿    親子天下 068期
    我努力向幼教老師與家長們宣導,不要再把指導的目標訂在「體驗看看」的層次,應該帶領孩子「深入參與」日常的生活事務,藉此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我強調這個觀念,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已在逐漸完成不同階段成長的孩子身上,看到強調「體驗教育」的收成。有些孩子進入社會後,雖因成績優良而有機會執某種專業,但工作品質卻不優秀,誤人權益;另有一些則以為成熟與見識是靠累積新經驗而來,不斷在換工作,給父母帶來煩惱。過度著重「體驗教育」而不深入,對學齡的孩童也有很多不良的影響,他們以為學習是當個「看客」,可以自己任性的決定要不要好好參與,而父母對這樣的結果,也簡單的只以「有沒有興趣」來看待孩子認不認真的理由。永遠需要新鮮感、活動滿、急忙來去的教育,是我自己受傳統教育的童年,與我的孩子受西方教育的學程所未曾經歷的。如果教育是耕耘的思考,在比較過幾個世代的方式之後,我認為表象的多元已經影響孩子安定學習的傾向了。
    一百年前,杜威曾說:「教育不是一件『告訴』(telling)與『被告訴』(being told)的事情,而是一種主動的,建設的歷程。這個原理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施上,則又無人不違背。」
    不斷提供表面的新經驗來滿足學習,只是使一個孩子處於「情緒的興奮」,但並不等於提起「學習的振奮」,前者是以旁觀的、不考慮成果的狀況加入環境,後者卻是清楚目標,並克服困難的過程。同一個環境、同一種年齡、同一種基礎的學習者,「感覺興奮」的孩子前熱後冷,毫不在乎結果,而「學習興奮」的孩子卻心領神會、漸入佳境。我認為這並非天生興趣的不同,而是被建立的價值不同,因此父母一定不要錯用「興趣」兩個字,平白耽誤了孩子本可建立的專注。因為專注與興趣一樣,都是朝向結果的美好步伐。
    當我帶著一群大班與小一的孩子一起包水餃時。習慣體驗看看的孩子希望的是「第一次就會」,如果做不好,乾脆用小拳頭就把材料砸了,然後不以為意的說:「我不喜歡,我沒有興趣。」因為體驗活動並不計較成果,也沒有人好好檢視孩子參與這些事項的問題與工作品質。同一個課堂上,另有一些孩子雖然面對一樣陌生的課題,一開始也遇到困難,卻能不分心於其他的想法,或茫然等待旁人的幫助,他們試著觀察、摸索如何達到目標的方法,整個過程充滿了「研究」的氣息,實在非常可愛!
    時間與材料都足夠下,反覆尋思練習是愉快的學習。「精益求精」就是這樣心領神會的美好過程,我們應該努力提供孩子浸潤其中的情境,這些經驗將會轉化到其他的學習,回映出自然的專心與負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