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溢嘉,臺中市人,民國三十九年(西元一九五○年)生。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在學期間,發現自己對文史哲的興趣遠大於醫學,畢業後棄醫從文,曾任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現專職寫作。
王溢嘉除散文創作外,並從事文學批評、文化評論工作。他的作品擅長以旁徵博引的敘述、知性感性兼具的語調,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著有實習醫師手記、世說心語—100個生命的啟示、蟲洞書簡、智慧的花園、青春第二課等書。
台中一中榜首
王溢嘉早年家境不佳,生活艱難。參加初中聯考之際,已遷居至臺中一中附近,步行即可到達,但若考上他校,便需通車或購買腳踏車代步,對原已十分拮据的家中經濟,勢將形成額外負擔,於是他為了減少家中開銷而發憤苦讀,結果不僅考上臺中一中,還名列榜首。
考上臺大醫科
高中的王溢嘉原選讀甲組(即今第二類組),但臺灣社會普遍價值觀多覺得男孩子最好是當醫生,王溢嘉頗受影響,且在家人寄望甚殷的情況下,遂於參加聯考時選填丙組(即今第三類組),並如願以第一志願進入臺大醫學系就讀。
關鍵的大學生涯
醫科七年,是王溢嘉人生重要的轉捩點,也是他開始思考生命意義的起點。不上課的日子裡,王溢嘉以當家教和寫稿來賺取生活費,並閱讀大量的文史哲書籍。在書桌前的牆壁上,他貼滿了齊克果、叔本華、尼采、佛洛伊德、卡夫卡、沙特等當代大師的照片,用以自勵。就在這段對生命質疑、對未來困惑、對前景感到茫然的低潮時期,他大量吸收了歐、美人文精華,對當代西方思潮演變做了系統性的了解。
大四時,校內社團「大學新聞社」邀他出任主編,大六時擔任社長。這段期間改變了他孤獨自閉的心境,以筆耕的方式為「沒有臉孔的群體」服務,發抒關愛,從中隱約感到生命的意義,或許這是王溢嘉後來棄醫從文的原因之一。
以文化人、知識分子自許
王溢嘉原可成為耳鼻喉科醫師,但在分發進行過程中,他卻將申請單放在襯衫口袋裡,有意拖延,直至申請期限已過仍未繳回。如今回顧當年的「蹉跎」心態,王溢嘉坦承實在是內心深處「當醫生的意願不高!」而隨著年齡漸長,逐漸撥開生命的迷霧,他終於明白,自己內心深處所認同的,一直都不是醫生,而是書生的角色,即文化人、知識分子,那才是他理想之所寄。於是在民國六十八年與妻子嚴麗曼合辦「野鵝出版社」,期勉自己在商業利益為導向的社會裡,以清醒、獨立與自由出版態度處之。
王溢嘉先生的部落格--王溢嘉的文字城堡
王溢嘉除散文創作外,並從事文學批評、文化評論工作。他的作品擅長以旁徵博引的敘述、知性感性兼具的語調,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著有實習醫師手記、世說心語—100個生命的啟示、蟲洞書簡、智慧的花園、青春第二課等書。
台中一中榜首
王溢嘉早年家境不佳,生活艱難。參加初中聯考之際,已遷居至臺中一中附近,步行即可到達,但若考上他校,便需通車或購買腳踏車代步,對原已十分拮据的家中經濟,勢將形成額外負擔,於是他為了減少家中開銷而發憤苦讀,結果不僅考上臺中一中,還名列榜首。
考上臺大醫科
高中的王溢嘉原選讀甲組(即今第二類組),但臺灣社會普遍價值觀多覺得男孩子最好是當醫生,王溢嘉頗受影響,且在家人寄望甚殷的情況下,遂於參加聯考時選填丙組(即今第三類組),並如願以第一志願進入臺大醫學系就讀。
關鍵的大學生涯
醫科七年,是王溢嘉人生重要的轉捩點,也是他開始思考生命意義的起點。不上課的日子裡,王溢嘉以當家教和寫稿來賺取生活費,並閱讀大量的文史哲書籍。在書桌前的牆壁上,他貼滿了齊克果、叔本華、尼采、佛洛伊德、卡夫卡、沙特等當代大師的照片,用以自勵。就在這段對生命質疑、對未來困惑、對前景感到茫然的低潮時期,他大量吸收了歐、美人文精華,對當代西方思潮演變做了系統性的了解。
大四時,校內社團「大學新聞社」邀他出任主編,大六時擔任社長。這段期間改變了他孤獨自閉的心境,以筆耕的方式為「沒有臉孔的群體」服務,發抒關愛,從中隱約感到生命的意義,或許這是王溢嘉後來棄醫從文的原因之一。
以文化人、知識分子自許
王溢嘉原可成為耳鼻喉科醫師,但在分發進行過程中,他卻將申請單放在襯衫口袋裡,有意拖延,直至申請期限已過仍未繳回。如今回顧當年的「蹉跎」心態,王溢嘉坦承實在是內心深處「當醫生的意願不高!」而隨著年齡漸長,逐漸撥開生命的迷霧,他終於明白,自己內心深處所認同的,一直都不是醫生,而是書生的角色,即文化人、知識分子,那才是他理想之所寄。於是在民國六十八年與妻子嚴麗曼合辦「野鵝出版社」,期勉自己在商業利益為導向的社會裡,以清醒、獨立與自由出版態度處之。
王溢嘉先生的部落格--王溢嘉的文字城堡